白沙屯地方简介

 

白沙屯简介

地方特色

地理环境

店仔街

到页尾

 
 
 
 
 
 
 
 
 

 

 

 

白沙屯简介

 

白沙屯,位于台湾省苗栗县通霄镇的西北端,分设为白东和白西二里,东倚山,西临海,北以过港溪与后龙镇为界,是省道台一线、西滨公路与西部海线纵贯铁路必经村庄。

 

这个风与沙的故乡,每当冬天东北季风吹起时,在自然力量交错下,海风挟带海沙吹袭着庄内,渐渐地在海岸边堆起了一座又一座新月形的沙丘,白沙终究累积成墩,白沙屯之名由此而生。

  

白沙屯旧名「白沙墩」,根据文献记载,清雍正年间已有汉人移垦此地,到了乾隆时期开始有大批移民从福建惠安、同安渡海来台,正式在此从事开垦,才逐渐形成聚落。由于白沙墩港可以直接出入,因而成为早期移民进入苗栗地域垦殖的重要管道,从乾隆到嘉庆年间陆续有汉人移入耕垦,汉人入垦益增,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发,村庄日渐繁荣。

 

「白沙墩」行政区的建立,史料记载,最早可溯自同冶十年陈培佳所著《淡水厅志》。白沙墩庄属于当时淡水厅南端的一庄,是淡水厅内少数几个官道经过的路站。光绪五年淡水、新竹分治;光绪十四年新竹、苗栗分治。将中港溪以南划为苗栗县,辖内有苗栗一堡、吞霄二堡、大甲三堡。白沙墩庄属吞霄二堡中的一庄,为新竹到大甲官路中的要站之一。

 

光绪廿三年,日据时期,新竹县更为新竹、苗栗二支厅,辖管竹垫堡、树杞林堡、新埔堡、头份堡、苗栗堡、苑里堡、大甲堡共七堡。白沙墩属苑里堡最北端以过港溪为界,在当时是产业文化重镇与通霄并称为苑里上堡。

 

光绪卅年,日人再将苑里、苗栗二堡编入新竹县,改设通霄街,并划分内湖、白沙屯二庄;民国九年再改为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光复后,白沙屯归属苗栗县通霄镇,分为白东、白西二里至今。

 

这里的气候寒冬来时,东北季风强烈,带着盐份的海风「咸水烟」扬起,田里的作物便要枯萎,最后只剩耐旱耐体的土豆、地瓜在一排排木麻黄防风林的保护下,才能略有收成。

 

村民在这样的环境与气候下,找寻自己的谋生之路,破碎地貌,靠着几条小小的溪沟水,偶有几亩稻田出现,在农作不足自给的情形下,村民转而寻求其它能够补贴生活的方式,于是看似贫脊的沙埔地,却是最适合种植西瓜,西瓜当然就成为白沙屯的名产。

  

而望山 满山遍野的相思树有着过往老一辈采烧木炭的记忆。向海 捕鱼、牵罟、采石蚵成为谋生另一种资源。

 

白沙屯滨海 产源丰富,近海渔业发展已有悠久历史。由于白沙屯受到自然地理环影响,长久以来即以小型船澳的模式来吞吐渔民竹筏的进出。早期的渔民将竹筏停摆于堤防边的沙滩上,待出海捕鱼时,合力将竹筏抬至浅海边,再筏入大海捕捞。收工时亦然。

 

如今,传统的麻竹筒竹筏,被塑料管舢舨取代,动力也以马达代替人工,尽管渔船装备已现代化,但是进出白沙屯船澳,仍得穿越沙滩。聪明的渔民爲了节省人力,乃制作活动的轮座置于竹筏下,并以推车来搬运竹筏的进出,从此沙滩上增添了竹筏座轮。海边闲置的座轮,都在等待渔民作业归来,无意间创造了白沙屯特殊的船澳景观。

 

石沪位于白沙屯海岸线北端与山边海岸交接处。由于南北长约三公里的海岸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因此就利用海岸的石头迭砌成圆形的矮墙,围成一圈称之为「沪」。每当海水涨潮时,鱼群会随着潮水冲入石沪;但是退潮时,鱼群被石沪内的出水口阻挡,无法游出石沪,就成了沪中鱼,鱼获效果非常好。清康熙以后,移垦白沙屯的先民,并扩大石沪建筑面积,以巨石垫基,依中国传统建筑工法,以细石迭砌之,成为厚度约八十公分,高度约一百二十公分,周长约二百公尺的海上圆形石墙。

 

在清末日据时代,是石沪鱼捞最兴盛的时期,远近时人常前往白沙屯海滩,观赏石沪捕鱼,「沙墩观鱼」奇景成为当时苑里八景的第一景。

 

如今,渔民已不再仰赖石沪捕鱼,以往石沪林立的海滩,铺满了砌石的遗迹。历经二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及海潮无情的侵蚀冲击,这些雄伟的海上建筑,成为白沙屯渔业史上不朽的见证。现今白沙屯的子民将石沪遗址转变为地方新兴的游憩观光据点,让更多人知道白沙屯先民智慧。

 

而那些被岁月侵蚀崩解的石沪石头,生机并未因此消失,原本野生的蚵,随着潮间带的变化附寄于石头上;石头下的沙内,也生长着大量蛤蜊,创造了另一个经济来源。

 

近年来村民还发现白沙屯沿海一带石滩中蕴藏着各式玉石且数量颇多,村民开始盛行玉石寻宝,玉石加工业也应运而起,为白沙屯玉石产业开辟出一片天空。

 

白沙屯旧街-店仔路,位于铁路平交道十字路口西侧的小路,往西可通往拱天宫与五云宫。从清末到台湾光复后,这条街一直是白沙屯商店聚集的商业交易中心。

 

店仔路内,有碾米场、杂货店、布店、裁缝店、理发店、饼铺和市场等等,日据时代,日人爲了交通疏畅,本欲拓宽此街,然当时街口聚落正是富甲一方的骆氏族人的大宅院,骆家主人当时担任保正之职,爲了免除大宅院被拆,透过关系疏通日方长官,终于另辟新路,保住店仔路原状。

 

白沙屯是通霄镇最早由由大陆先民开发的地方,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与丰硕的文化资源,辖内庙宇林立,其中又以拱天宫最为有名。

 

 拱天宫,位于白东里,正殿供奉天上圣母,神威显赫,其庙座西朝东,距海不到二百公尺。早年先民跨海来台,爲祈求海上平安,奉请一尊软身妈祖供于民家,清咸丰晚期,开始集资筹建拱天宫,于同治二年落成。

 

拱天宫历经几次修茸扩建,今日庙宇全殿为两殿两厢式建筑,庙殿雕饰精致华丽,正殿神龛妈祖神尊镇坐其中,两侧侍立千里言跟顺风耳。一楼后殿,供奉妈祖双亲,此为拱天宫教化善民,重视孝道最有特色的神龛。

 

白沙屯子民昔日讨海为生的艰苦与危险,全依赖着妈祖的慈悲灵佑及精神护持,因此孕育了本地子民对妈祖的深厚情感。每年拱天宫妈祖往北港进香是白沙屯一年一度的大事,许多出外工作或迁居外地的乡亲都会回乡来参与盛事。

 

白沙屯妈祖何时开始前往北港进香年代不可考,但相传建庙之前,庄民即已组团前往北港进香,而且根据本地耆老的回忆,在他们祖父辈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往北港进香的传统,因此,可以确定这个传统已经超过一百七十年以上。

 

白沙屯进香的重要事务一向以妈祖旨意为依归。事前掷筊择期进香,并征得妈祖的杯信确定放头旗、登轿、出发、进火、回宫及开炉等时辰。除此之外,进香旅程并没有排定行程表,也没有固定的歇驾停息地点,途中该走哪一条路、或该在何处停息,都是依照妈祖轿的踩轿而定。虽然头旗为进香队伍的前导,但是妈祖轿才是真正引领进香队伍的最高统帅,所以每当妈祖轿踩轿改变前进方向后,执头旗的队伍必须秉持「只前进不后退」的原则,绕道远路,再回到进香队伍的前哨。

 

白沙屯妈徒步进香保持了最虔诚的传统,白沙屯人坚持步行朝访,以简单的四人轻便轿肩乘妈祖,一路越跨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及浊水溪等,年年往返近四百公里。

 

妈祖进香已成为本地重要的传统。本地男子在服兵役之前,家人为其许愿,祈求妈祖庇佑,待平安退伍返乡,则参与徒步进香以答谢妈祖的福荫。女子则在婚嫁之前,随着长辈走一趟进香祈福之旅,以进一步体会与妈祖信仰紧紧相系的家乡情。可以说,参加妈祖进香俨然成为白沙屯子弟约定俗成的成年礼仪。参加进香不只是走一趟虔诚祈福的信仰之旅,更重要的是:感念妈祖慈悲济世的胸襟,学习体现白沙屯徒步进香特有的苦行与坚毅精神。

 

从白沙屯缘着铁道往北走,沿途共有四个重要的文化古迹与生态景点。山边有日据时代的白沙屯13号旧隧道及贝壳化石山又称「贝冢」,西面海滩有石沪群,北方地处于湾瓦村南向的山丘上,是登高远眺的好望角。相关据点串连成一线,形成极具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探访路线。

 

海岸线长达数公里,行成南北向挟长的秀丽景象。海岸堤防工程以自然生态工法整建,也是全台唯一的绿色海堤公园。悠闲的小渔村看看渔民丰收的喜悦,欣赏大海美景黄昏落日,是心灵上的一种极致享受。

 

 随着地方乡土意识觉醒,关心白沙屯的发展,在白沙屯子民集结下积极推动白沙屯地方文化的纪录保存及研究发扬等工作;陆续成立了许多疼爱这片土地的社会团体,共同关心白沙屯的传统文化,疼惜白沙屯的自然环境。基于相同的理念,热心推展小区营造运动的朋友,有着持续的动力,一起为白沙屯打拼

  

近年来白沙屯正由传统农渔业村落渐渐转型成为一个高优质文化的小区,正视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与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小区整体营造理念。在白沙屯妈祖的庇佑下,白沙屯子民们承先启后以行动来实践,逐步地完成心中的梦想,相信不久的将来白沙屯将再次展现新的契机。

 

期盼有更多地方有心人士与团体的加入,彼此共同合作心手相连齐努力,让我们一同以信心、毅力与执着,为着家园世代的传承,不止息地燃起新希望的火苗!迎接我们的妈祖心故乡  白沙屯!

 

到页头

 

 

地方特色

 

白沙屯;苗栗县通霄镇西北角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落,自清代开发以来一直是南来北往游人重要的驿站。这个西部纵贯铁路上的滨海小站为什么会有一个如此纯朴又美丽的名字呢?据了解,冬天东北季风吹起,海风吹袭挟带白色细沙在过港溪口堆起了一座座雪白沙丘,「白沙墩」因而成名。这里的四季各有不同的风华;春夏湛蓝的海天景致、满山的绿意枝芽交错,秋冬波浪般舞动的菅芒花海,夕阳余晖中映现橘黄色的浪漫。处处可见金风雕凿过的痕迹,展现萧飒凄清的美感。

 

经历两百余年的堆积与沈淀,村民生活朴实自然,面对自然环境养成勤奋刻苦的性格。少数的农作与渔获维持简单的生活形式,玉米、西瓜、甘藷、花生、野生蚵、玉石、蔺草帽席都是著名的的地方特产。走进村落里,许多老房舍蕴藏着朴素的美感,静静的伫立在街巷中,流露出浓郁古意,榕树下三两老友泡茶闲聊的悠然雅致,缓慢的生活节奏环绕在四周。在这里绷紧的情绪窜逃,留下的是轻松愉悦的思绪。

 

走进白沙屯;传统乡土编织技艺、地方农渔特产、坚定的信仰特质、先民的智慧遗产….等丰富且精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兼具知性与感性的乡村一日游是白沙屯近年来热门的旅游方式。悠闲的在海边享受艳阳、海潮与夕阳,海风与浪涛交织拍击彷佛是天空与海洋的对话,视觉思想无限延伸心情也豁然开朗。

 

 

到页头

 

地理环境

 

常常搭乘火车旅行的游客对于白沙屯应该不陌生,白沙屯位于苗栗县通霄镇的西北方,分为白东、白西二里。西临台湾海峡、东倚丘陵山峦,背山面海的地形宛如一座关口,自古即是南北往来的战略要道,现在依然为纵贯铁路、西滨公路、台一线公路的必经之地。

 

从白沙屯火车站下车,沿着「车头路」往「水头」走,宽敞的道路旁几亩稻田与房舍穿插,不规则的建筑物显得突兀。水头是白沙屯的市集,纵贯公路旁矗立着拱天宫的牌楼。不很宽敞的街头上,鱼、肉、鸡、鸭各式摊贩,杂货店穿插其中,老农妇挑来自己种的蔬果,用地道的白沙屯腔叫卖着。

 

「四枝站」平交道旁的一棵老榕树下,简单的混凝土桌椅,恬静的村落,总是坐着几个老人家、闲聊、泡茶,在这个一般人印象中的危险地带,却组合成一幅安详的画面。火车「吼啷!吼啷」的经过之后栅栏缓缓升起,「店仔街」正敞开双臂迎接旅客的到来;走进店仔街彷佛走进另一个幽静的空间。小小的巷子里没有喧扰,有的只是居民们的生活对话简单而生动。几只小花猫趴在古厝围墙上,用犀利的眼神检视来往的人群。小村落里到处有惊奇,风头厝、头前沟、南边田……,恬适的田园景致、朴拙的红瓦矮垣,诉说乡村的宁静自在,内心愉悦自然而生。

 

 

到页头

 

店仔街

 

背山面海的白沙屯腹地并不宽敞,被铁路与公路从中穿越之后更显得狭窄。平交道就像脐带般在生活上、在情感上连系着铁路两侧的居民。店仔街座落在平交道的西侧,从清末到台湾光复后一直是白沙屯重要的商业交易中心,看似狭隘的小巷当时可是众商云集,举凡糕饼店、理发店、碾米厂、杂货店、布庄裁缝店、鱼菜摊贩分布其中,偶而传来小贩吆喝叫卖声,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老白沙屯人都还记得穿越店仔街是到妈祖庙参拜的必经之路。

 

话说日据时代为改正市街样貌,日人曾经为白沙屯规划道路改正,包括火车站前道路、连系火车站与水头的车头路、平交道到妈祖宫前道路。藉以改变原本狭小的街巷疏畅交通,店仔街就在当时的规划中。

 

街口的骆家大宅院首当其冲面临被拆除的命运,骆家主人为白沙屯地方士绅,担任保正之职,极力反对,透过关系与日人长官沟通斡旋终于保住店仔街,留给后人思古怀旧之幽情。

 

在历史的洪流中翻腾沈寂,店仔街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白沙屯人口急遽外移人潮褪去,时至今日店仔街终于敌不过社会形态变迁。虽然铅华洗尽繁华不再,走入其中,几幢老房舍朴素静谧的伫立街巷,斑驳的墙垣屋瓦诉说着店仔街的古往今来。

 

 

 

回首页    关闭窗口

到页头